不少市民在心爱的宠物死后不再选择将尸体丢进垃圾桶或者直接掩埋,而是在宠物死后为它举行一场小型葬礼后将它火化。由此,宠物殡葬服务逐渐走进公众视野。郑州的王女士就给刚刚离世的爱宠举办了一场葬礼,记者带您了解她是如何给宠物办葬礼的。
宠物火化炉
现场|主人为狗狗“多喜”举行葬礼
11月16日,家住郑东新区的王女士来到郑州市侯寨乡一所宠物殡葬馆,来送爱犬“多喜”最后一程。上午10点30分,“多喜”的葬礼开始,狗狗的遗体被放在一张摆满鲜花的小床上。床头放着“多喜”生前的照片。此时,周围响起了声乐,现场气氛沉重。大约20分钟后,整个过程结束。
随后,宠物殡葬师将“多喜”的遗体放在火化炉中,经过半个小时的高温火化后,“多喜”的骨灰被拉了出来,宠物殡葬师把骨灰放入事先准备好的骨灰盒。
记者跟随王女士和宠物殡葬师来到树林中一棵事先挖好坑的树下,将“多喜”的骨灰盒放入坑中后进行了填埋,王女士不停地抽泣。
“多喜”是一条陪伴了王女士整整13年的萨摩耶犬,来她家时才两个月左右。“我看着它一天天长大,从在家里随地大小便到在卫生间定点排便、从不听指挥到随叫随到、从出门跟错人到只认家里人,每一步的训练都倾注了我不少心血,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王女士说,可能由于它年龄大了,常常是治好了这种病,又患上了另一种病。走也走不动了,吃也吃不下了,经常发出哀鸣,不得已在宠物医院给它注射了安乐死。
宠物骨灰盒
方式|土葬、火化后骨灰寄存或放家中
记者了解到,在这所宠物殡葬馆里,殡葬收费通常按照宠物的大小、重量来定价。
王女士的爱犬是一只中大型犬,殡葬收费不低。“其实我觉得这个价格是有点贵的,但能给‘多喜’办一场体面的葬礼,来寄托我的哀思,贵就贵点吧。”王女士说,对于这些养宠物的家庭来说,平时每月宠物的开销也不小,更何况这是它的最后一程,也不会在乎这么多了。
记者看到,园区内有两个火化炉,分别为集体火化炉和个体火化炉,铁皮外表被熏得黑黑的,砌在水泥台子上,烟囱有两米多高,竖立在棚子外面。
宠物殡葬馆相关负责人陆先生告诉记者,集体火化大多是宠物医院委托他们采取的宠物遗体处理形式,这样价格比较低。单独火化的话宠物的骨灰可以得到完整保存,什么时间火化,火化后宠物骨灰怎么处理,都按照宠物主人的意思办,但价格也会高一些。
陆先生介绍,他们提供的宠物身后事处理一般分为土葬、火化后寄存或放置家中。土葬,他们会选择合适的树下不经火化直接进行安置;另一种是火化后,他们提供寄存服务,这种方式也可供宠物主人随时来探望;再者就是将宠物骨灰放置家中,宠物刚刚离世,主人肯定有诸多不舍,不少人会选择拿回家陪伴彼此。
据了解,来这里火化宠物的人,大部分会把宠物的骨灰带走,仅有少部分人会将宠物的骨灰埋在这里。像王女士这样把“多喜”火化后再进行埋葬的也不多见。
现状|生意没预计的好,每天接一两单业务
说起开宠物殡葬公司的原因,陆先生说:“我从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狗,后来经济条件允许时,我就养了一只大丹犬,和它特别有感情,不过最终因为它在外面误食了老鼠药而离开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想着能在宠物生命结束时,让它们像人类一样有尊严、体体面面地离去。”
后来,陆先生有一次到北京出差了解到了有宠物殡葬这种服务,就下定决心在郑州开办这样一个场所。
“日本的宠物殡葬服务被开发得特别到位,那里不仅有宠物葬礼、宠物火化和宠物墓地,甚至还有专为宠物服务的寺庙。在一线城市中不少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会专门去那里取经。”陆先生表示。
由于宠物殡葬在国内属于新兴行业,开公司前,陆先生特意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学习。经过近一年的筹划,2017年初,他的宠物殡葬馆开始营业。
现如今宠物殡葬馆经营将近有一年,生意并不像当初预计的那样好,每天能接一两单业务,目前这里的开销大部分由陆先生经营的其他几家宠物医院的收入来补贴。“也许可能和郑州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吧,北京、上海的这种机构生意还是比较不错的。”陆先生表示。
监管|宠物殡葬业刚起步监管尚属空白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养宠物的家庭中,有九成人在宠物死去后私自处理了遗体,比如扔到垃圾箱、随意找棵树下放置,只有一成人选择火化或深埋进行无公害处理。
“给宠物提供殡葬服务在许多不养宠物的人眼中可能觉得有点不能接受。但对于养宠物、爱宠物的朋友来说,给他们提供了一条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上门服务,将宠物遗体接回来进行无公害化处理,这样一来不会产生疫情泛滥等问题。”陆先生说,宠物殡葬行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应该有相关政策来引导和推进这个行业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动物死亡后,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随后,记者联系了河南省畜牧局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宠物尸体会带有人畜共患的微生物,随意流向社会会造成相关疫病泛滥。不过像宠物殡葬这种新生事物,和宠物美甲、宠物美容等一样都是宠物医院提供的增值服务,在河南地区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监管办法。
本信息转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见习记者李尧文